总有人能瞧见机会。 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 AI)行业再次掀起讨论高潮。 有人敏捷拥抱变革,借助 AI 搞钱——卖课、算命、写小说,关于“AI 造富”的故事不停上演;有人则忧心忡忡,思索AI对传统岗位的打击。 AI 已成为局势所趋,各行各业纷纷开启 AI 人才争取战,“应届生年薪百万,练习生月薪过万”的消息不停登上热搜。 2018年,国内35所高校率先取得人工智能专业建立资格,此中大多为气力强劲的985、211院校。今后,高校纷纷抢滩AI赛道,从双非一本到二本,乃至专科院校,都争相开设人工智能专业。 选一门新兴专业,就像一场赌博,要学会自尊胜负。 昨们与几位 AI 专业的结业生聊了聊——当初为何选择 AI 专业?现在的就业环境毕竟怎样?作为第一批 AI 专业的结业生,是否真的踩中了期间的红利? 运气在不经意间发生迁移转变。 观光完造纸厂,陈楠更加刚强了转专业的动机。呆板的轰鸣声,湿润的纸浆味,沉闷而灼人。造纸厂嘈杂的情况,让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不是他将来想走的路。 2015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陈楠曾面对选择:是去一所985大学的冷门专业,照旧去一所211大学的热门专业? 他称本身是典范的“小镇做题家”——出生于东南某三线小城,在竞争猛烈的高中时期,他曾一度跌至年级倒数,但骨子里的不平输让他咬牙对峙,终极在高考时交出了一份令本身满足的答卷。 衡量地理位置和学校口碑后,陈楠报考了广州一所老牌985大学的纸浆造纸专业。 这所学校以理工科著名,从实际角度思量,纸浆造纸专业就业选择有限。班上多数同砚,要么是被调度而来,要么和陈楠一样,因分数受限无奈选择。 荣幸的是,学校的转专业政策较为机动,大一竣事后,有全校范围转专业的时机。陈楠开始卷绩点,为转专业做预备。然而,身边多数同砚都想转专业,竞争非常猛烈。 彼时,盘算机、电信、电力等专业炙手可热。深图远虑后,陈楠意识到,盲目扎堆热门专业,本身大概率只能沦为陪跑者。 陈楠在学校时,上AI相干课程 “有没有非热门,但将来有肯定潜力的专业?” 他翻遍了转专业目次名单,终极将眼光锁定在主动化学院新设的一个专业——智能科学与技能。 2016年3月,AlphaGo(阿尔法围棋)在与天下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的对决中取得了4比1的胜利。那一年,“阿尔法围棋”被教诲部和国家语委列为年度十大热门新词。 这场人机大战在外界引起了惊动,但在信息滞后的校园里,这个消息并没有掀起多洪流花。“智能科学与技能”,在其时并不是一个抢手的专业。 陈楠翻看了一些关于AlphaGo的消息,内心隐隐以为,人工智能大概是将来的趋势。 他并不清晰这个“将来”到底有多远,但综合思量下来,他以为这个专业是本身可以或许得着的,而且潜力巨大。 《真实人类》剧照 2017年,就在陈楠转入 “智能科学与技能” 专业的第二年,在媒体的鼎力大举宣传下,“人工智能”的概念敏捷升温。 他地点的专业刹时炙手可热,本科招生分数线一跃跻身全校前三。 转专业后,陈楠没有松弛。他在网上查阅国外高校人工智能课程的安排,对比后发现,学院的课程体系尚不成熟,“智能科学与技能”专业仍从属于主动化学院,讲授重心仍旧倾向于传统主动控制,比方电机运转、呆板人控制等。 彼时,学院西席大多专注于传统主动化研究,对 AI 范畴涉猎不深。这让陈楠萌生了考研的动机。 2019年,他以专业第一的结果考入中国科学院多媒体中央,真正踏入了人工智能的前沿范畴。 陈楠拍摄的中国科学院大学 猛烈的同辈压力随之袭来。 他身边的同砚大多是保研登陆,在相干范畴已有踏实的知识储备。只比他高一届的师兄师姐们,更是已发表多篇论文,科研结果颇丰。 研一期间,导师并未施加过多的研究压力,但实行室学术氛围却弥漫着一股 “卷” 的气味。同砚们已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争分夺秒做研究,盼望能尽快发表论文,在学术范畴取得突破 。 在如许的氛围中,陈楠渐渐意识到,他在科研方面并不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思量到时间本钱等题目,他放弃了读博深造的想法。 研一下半年,他决定进入工业界练习,盼望借此积聚实践履历,并打仗更落地的应用场景。 “究竟证实,算法岗位竞争猛烈,要么有丰富练习履历,要么有顶会论文。”研究生三年,焦急与压力跬步不离。陈楠一边投论文,一边笃志练习。 两年的大厂练习,为他积聚了踏实且高度匹配行业需求的履历,也让他在结业时手握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多个大厂 offer。 算法永不绝歇。 本日还炙手可热的技能,来日诰日大概就被镌汰,算法的迭代速率快得惊人。 现在,陈楠已成为当下最火的大模子算法工程师,站在AI行业的最前沿。(大模子是比年来人工智能范畴的紧张突破,如Chat GPT、Deep Seek、豆包、文心一言等) 他地点的团队,是公司焦点的技能团队之一,人才密度高得惊人。 清北的硕博、香港高校的精英、外洋归来的博士……大模子期间好像格外偏幸那些天赋异禀的年轻人,团队里已经出现00年的博士,以及98年一结业就带队的技能新星。 “大模子团体有点在夸大「天才少年」的感觉。”陈楠无奈道。 在如许的氛围下,27岁的他已隐隐生出年事焦急。“学习本领大概没有年轻人那么快,履历大概也不如深耕某一范畴的刚结业的博士。” 他以为本身卡在一个尴尬的中心地带。 陈楠公司窗外 客岁12月30日,“雷军万万年薪挖角95后AI天才少女罗福莉”的话题冲上热搜。 随着人工智能技能渗出各行各业,AI人才需求飙升,互联网大厂正倾尽全力图夺AI范畴的顶尖人才。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5AI技能人才供需洞察陈诉》表现,AI技能岗位中,年薪50万以上的职位占比最高,达30.97%。 人工智能从业者,成为了聚光灯下的核心。 陈楠表现,本年应届结业生的薪资更是水涨船高。硕士结业年薪大概到达60多万,而一些顶尖的门生,年薪乃至可以到达200万。 某雇用平台算法工程师薪资范围 为了保持竞争力,不被镌汰,陈楠不得不时候紧跟行业热门,不停提拔本身的技能本领。 在大厂工作的四年的时间里,他履历了七任向导的更替,业务方向也几经调解。从ReID到视频处置惩罚,从GAN到多模态大模子,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新的挑衅。 在AI行业,停滞就意味着被镌汰。“拥抱变革才是唯一的生存法则。” 陈楠的同砚们,各安闲风口上探求着本身的最优解。 有人从top2硕士结业,工作两年后跳槽,年薪直逼百万;有人选择继承深造,读博期间手握多篇顶会论文,初创公司开出160万年薪;另有人博士结业后,选择年薪90万的大厂offer。 高薪背后,35岁危急感依然挥之不去。陈楠与朋侪谈天时,各人都不谋而合地提到这份焦急。 假如说名校生蒙受的是焦急与竞争的压力,那么平凡院校的门生,起首要面临更实际的题目——怎样生存下去。 2018年,国内35所高校率先取得人工智能专业建立资格,此中大多为气力强劲的985、211院校。今后,高校纷纷抢滩AI赛道,从双非一本到二本,乃至专科院校,都争相开设人工智能专业。 张悦时常懊悔,本身当初为何一时激动,选择了人工智能。 她的高考结果平平,对本身的爱好地点也毫无头绪。填报高考志愿之际,父母向一位从事媒体行业的亲戚征求意见。对方提到:“人工智能大概是将来趋势,需求大、薪资高。” 仅凭这几句含糊的预判,2020年,她懵懵懂懂地进入了西南一所平凡二本院校的人工智能专业。 然而,她很快发现,本身渺茫,学校好像也渺茫。固然跟风开设了这门专业,但讲授资源有限,课程设置含糊,师资气力更是单薄。专业课老师对 AI 的明白也仅停顿在底子层面。 她所学的人工智能专业挂靠在盘算机学院,很多课程与盘算机专业重叠:编程语言、数据布局、信息安全……直到大三,才委曲开设了几门与人工智能相干的课程,如深度学习和呆板学习。 “课程太宽泛、太杂。”张悦发现,本身的代码本领远不如盘算机专业的同砚,而人工智能课程不外是浅尝辄止,难以支持现实应用。 交际平台上,关于二本AI专业生就业讨论 大四上学期,张悦想找一份人工智能相干好一点的练习,以此补充学校资源的不敷。 实际敏捷泼了她一盆冷水。就连大厂的“AI数据标注”练习岗位,她都没能夺取到。“数据标注属于行业内底层岗位,雷同于车间流水线工作,不必要太多的技能含量。” 她无奈地表明道。 至于大厂热门的算法练习岗位,她更是不敢奢望,这类岗位对学历要求极高,本硕985是默认的门槛,她连投递的资格都没有。 2024年,张悦踏入雇用市场,发现本身的简历毫无竞争力:没有练习履历,没有论文,也没有项目履历。 市面上必要的,要么是醒目代码的步伐员,要么是真正懂AI的专业人才,她却两端不靠。 究竟上,直到结业,张悦对“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依然含糊不清。 钻营传统步伐员职位,同样困难重重。她的编程功底较为单薄,而更严肃的实际是,ChatGPT、DeepSeek 等大模子已经可以替换底子码农写代码了。 面临AI行业的高薪,张悦只能站在门外,望而却步。 雇用平台上,AI算法工程师岗位需求增多 学了一门“高大上”的专业,却找不到对口工作。这是当下很多二本人工智能专业门生的逆境。 张悦的同砚中,有人通过自学提拔专业技能,但学历始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硬门槛,她们因此将盼望拜托于考研,盼望通过考入 985 院校,获取踏入人工智能行业的入场券。另有一部门人选择直接就业,只是岗位与 AI 毫无关联。 更多的同砚,和张悦一样,踏上了那条被称为 “宇宙止境” 的门路 —— 考公考编。 本年春节,DeepSeek的横空出世,再次掀起了AI高潮。各行各业,竞相招揽AI人才,雇用市场好像回暖。 客岁刚结业的张悦,已然放弃了在市场上寻觅工作的动机。“假如不考研,肯定找不到真正与AI相干的工作。”她已经想通了,决定尽力备战考公。 “顶层赢者通吃,下层一无全部。”这是当下人工智能行业所出现的图景。 AI行业的高薪令人向往,但背后的要求同样严苛。 从移动互联网期间厮杀过来的大厂,深谙“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生存法则。各条业务线此消彼长,团队间的竞争暗流涌动。 陈楠地点的团队,每半年就要履历一次构造架构调解,岗位变更险些成了常态。 “各人的安全感实在都很低。” 他思量实验副业,假如可以或许顺遂发展,至少将来多了一个选择;假如无法连续,比及主业力有未逮时,国企或考公大概会成为退路。 他在交际媒体上分享 AI 相干内容,盼望可以发展自媒体。可高强度的工作不停蚕食着精神,日复一日的斲丧,让他徐徐力有未逮。 几个月已往,账号再无更新,仿佛也被算法的洪流吞没。 陈楠在交际平台分享AI行业相干内容 旁人眼中,大模子算法工程师无疑站在技能最前沿,做着足以“改变天下”的奇迹。 陈楠回想起最初到场的一些 ToB 项目,好比开辟 AI 换脸应用,看着本身编写的算法被万万用户利用,那种将技能转化为代价的成绩感,让他以为统统付出都值得。 可现在,这种满意感正变得稀薄。 做着“改变天下”的工作,他却徐徐对天下自己失去了好奇心。没空散步,没空爱情,没空感受春夏秋冬。 工作日加班到晚上十点是常态,也没有真正的周末。偶然和朋侪会餐,更像是“从工作中抽闲出去吃个饭”。他的声音里透着一丝淡淡的疲劳。 AI 海潮翻滚,席卷无数人的运气。 无论是局外人,照旧亲历者,每个人终极渴望的,大概不外是一份对生存的掌控感。 注:陈楠、张悦为化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