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为民:《南戏文献全编》总序

来自版块 问答
428
2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紧张构成部门,与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别的文学艺术情势相比,戏曲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职位和作用。



《戏文概论》

一方面,由于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因此,其承载的民族文化内在最为丰富,无论是平凡百姓的民情风俗,照旧统治阶层的伦理教养、文人学士的风月情怀,都会在戏曲中反映并积淀下来;另一方面,由于戏曲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受众广,正如清代戏曲家李渔所说的,戏曲“不比文章”,“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1]因此,戏曲在流传民族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最大,影响也最广。
中国戏曲不但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职位与作用,而且在天下剧坛上,也占据紧张的职位,以其光显的民族特性,与古希腊悲笑剧、印度梵剧并称为天下三大古剧。
中国戏曲汗青久长,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壮丽多彩的艺术情势,涌现出了一大批良好的戏曲作家与作品,积淀了丰厚的文学遗产与艺术遗产,这些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良好文化遗产,对民族旺盛、社会发展起到过巨大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曾产生了“南戏”、“杂剧”、“传奇”、“花部”等四种戏曲情势,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设有“南戏”、“杂剧”、“传奇”、“花部”四个条目,列为四种差别的戏曲情势;傅惜华编著的《中国古典戏曲总录》(人民文学出书社1959年版)中有《宋元戏文全目》、《元代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清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清代传奇全目》等6册,将“南戏”、“杂剧”、“传奇”分列;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也分列“南戏编”、“杂剧编”、“传奇编”。



《宋元南戏史》

在这四种古典戏曲情势中,南戏形成最早,产生于南北宋之际,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情势,如宋末刘埙《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中有关宋咸淳年间“永嘉戏曲出”的纪录和明祝允明《猥谈》有关宋光宗时赵闳夫榜禁南戏的纪录,都阐明南戏在两宋时期就已经产生并传播了。
作为第一种成熟的戏曲情势,南戏在脚本情势、音乐体制、脚色体制及具有写意特性的舞台演出等都为后代的戏曲情势如明清传奇及清代中叶以后鼓起的各种地方戏奠基了底子。因此,可以说,是南戏的出现,正式展示了戏曲这一中华民族文化明珠的璀璨面目面貌。
本日,离南戏形成的北宋时期已有近一千年的汗青了,作为原生态的南戏,随着期间的变迁与发展,早已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南戏这一古老的戏曲情势的失传,它只不外是以差别的面目在继承传播。
一种是以静态的情势在传播,即当初南戏作家们编撰的南戏脚本,这些脚本作为非常贵重的汗青文献,被保存下来,使后人通过这些脚本,相识南戏的故事内容与艺术情势,而且,这些剧目所敷演的故事,多为后代的戏曲所改编与继续。
另一种是动态的传播,这种传播按其传播的情势及变异的水平,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一种戏曲情势在差别时期的连续,如南戏进入明清时期后,虽出现了民间南戏(传奇)与文人南戏(传奇)的分流,在情节内容、语言风格、戏曲音律、唱腔以及流存情势等方面都产生了差别,但这种分流,并不影响两者在文体与乐体上的区别,因此,明清时期的传奇(包罗文人与民间),还是同一种戏曲情势,即皆为宋元南戏的连续。



《南戏通论》

直至本日被团结国教科文构造定名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昆曲,还是宋元南戏的直接传播情势,昆山腔在宋元时期与弋阳、海盐、余姚并称为南戏四大唱腔。
本日的昆曲所接纳的音乐体制、脚本情势、脚色体制等皆承自于南戏,其与宋元时期的南戏虽因期间的缘故原由,有所变革,但还较多地保存着宋元南戏原有的“基因”。
另一类只是以某些因素,融入到别的戏曲情势中,继承传播,这些艺术因素,虽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异,但还可以看出南戏的一些面目,如南戏的脚色体制,在清代中叶以后鼓起的各种花部剧种中,皆被汲取,只是有所发展而已,如南戏只有七个脚色,其时发展到十二个脚色。
所谓的“江湖十二色”,这十二个脚色,只是在南戏的七个脚色的底子上派生、增长了几个脚色,而以生、旦并重及上场脚色皆可唱的体制皆是承南戏的脚色体制而来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戏是借助于新的戏曲情势,得以继承传播。
综观南戏的发展汗青,无论是静态的传播,照旧动态的传播,其对中国戏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南戏静态传播情势的南戏脚本,是昨们相识和研究南戏的紧张资料。南戏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剧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如仅据《永乐大典》、明徐渭的《南词叙录》、清钮少雅《南曲九宫正始》等史籍纪录,就有167种南戏剧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记载宋元南戏存目211种,明初125种。
但由于南戏的脚本多为民间艺人所作,其时称为“书会秀士”,如现存最早的南戏脚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为温州的“九山书会”所作,《宦门子弟错立品》为“古杭秀士”所作,《小孙屠》为“古杭书会”所作。



《宋元南戏流传考论》

书会秀士为顺应下层观众的观赏本领,南戏剧作的语言卑鄙本色,而且文学与艺术品位不高,因此,明清以来,南戏不为文人学士所器重,南戏脚本不加收藏,或由民间书坊作为普通读本刊行,或以钞本的情势传播。如明代何良俊指出:“祖宗开国,敬服儒术,士医生耻把稳辞曲,杂剧与旧戏文本皆不传,众人不得尽见。”[2]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深入,南戏研究渐渐成为戏曲史研究的一个紧张构成部门,而随着南戏研究的开展,必须有翔实的文献资料作支持和底子。
南戏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初开始的,自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对南戏作了专章叙述,并给予了极高的学术评介,引起了学术界对南戏的关注。
但其时由于史料的缺乏,故在王国维以后的一些学者在对南戏的研究中,广泛器重对南戏文本和史料的搜集和辑佚,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所产生的南戏论著中,多为史料性论著。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初以来,迄今学术界有关南戏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重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南戏佚曲的搜辑与本领的考探。
这一工作最早是由钱南扬、赵景深、冯沅君等老一辈学者开始的。



《宋元南戏百一录》

如钱南扬老师据明代蒋孝的《旧编南九宫谱》、沈璟的《新编南九宫谱》清代周祥钰等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南乐谱及《词林摘艳》《盛世新声》《吴歈萃雅》《南音三籁》等戏曲选会合,编撰成《宋元南戏百一录》一书(《燕京学报》专刊之九,1934版),共辑得46种南戏的佚曲。
赵景深老师则据《旧编南九宫谱》《新编南九宫谱》清代周祥钰等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及《雍熙乐府》中,编成《宋元戏文本领》一书(上海北新书局1934年版),共辑得50种南戏的佚曲。



《宋元戏文本领》

在钱、赵的著作出书后不久,冯沅君、陆侃如老师又根据新发现的《南曲九宫正始》,又编成《南戏拾遗》一书(《燕京学报》专刊之十,1934年版),在钱南扬、赵景深老师所辑的底子上,又增长了72种南戏的佚曲,而且对《宋元戏文本领》与《宋元南戏百一录》已经辑录的南戏剧目增补了新的佚曲。
这三本专著共辑得128种南戏的佚曲,由于这三种专著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戏研究缺乏文本和资料的时期,故为其时及厥后的南戏研究奠基了翔实的史料底子。



《南戏拾遗》

二、影印南戏文本。
1、郑振铎老师主持、商务印书馆1954年至1958年连续影印出书的《古本戏曲丛刊》,搜集影印了51种南戏文本: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破窑记》《金印记》《东窗记》《黄孝子寻亲记》《赵氏孤儿记》《牧羊记》《草庐记》《古城记》《和戎记》《金貂记》《青袍记》《胭脂记》《韩朋十义记》《连环记》《令媛记》《还带记》《商辂三元记》《冯京三元记》《南西厢记》《白蛇记》《金丸记》《珍珠米阑记》《白袍记》、《观音鱼篮记》《古玉环记》《升仙记》《鹦鹉记》《四美记》《何文秀玉钗记》《刘汉卿白蛇记》《云台记》《还魂记》《举鼎记》《五伦全备记》《香囊记》《通玄记》《双忠记》《跃鲤记》《投条记》《四美记》《绨袍记》《周羽教子寻亲记》《精忠记》。
2、杨越、王贵忱等编《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广东人民出书社1985年影印出书,收录潮州出土的明代抄本《刘希必金钗记》《蔡伯皆》,以及存于英国、奥地利、日本等国的明代潮州戏曲版本《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等5种,附录《颜臣》、《苏六娘》2种。



《明本潮州戏文五种》

3、中山大学黄仕忠与京都大学金文京、东京大学桥本秀美合编、广西师范大学出书社2006年影印出书的《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选收了现藏于日本的8种稀见南戏脚本:《袁了凡老师释义琵琶记》《新刻出像音注赵氏孤儿记》《新刻出像音注唐韦皋玉环记》《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节义荆钗记》《李卓吾老师品评古本荆钗记》《新刻王状元荆钗记》《重校琵琶记附重校北西厢记》《朱订琵琶记》。
三、搜集与影印选有南戏散出与曲文的戏曲选集。
1、王秋桂主编、台湾门生书局1984年至1987年连续影印出书的《善本戏曲丛刊》,搜集了国内外选有南戏散出与曲文的戏曲选集和乐谱,全套共6辑42种:
《乐府菁华》《玉谷新簧》《摘锦奇音》《词林一枝》《八能奏锦》《大明春》《徽池雅调》《尧天乐》《时调青昆》《乐府红珊》《吴歈萃雅》《珊珊集》《月露音》《词林逸响》《怡春锦》《万锦娇丽》《歌林拾翠》《旧编南九宫谱》《增定南九宫乐谱》《南词新谱》《九宫正始》《新订十二律京腔谱》《风月锦囊》《群音类选》《乐府南音》《赛征歌集》《万壑清音》《玄雪谱》《南音三籁》《醉怡情》《乐府歌舞台》《千家合锦》《万家合锦》《缀白裘》《审音鉴古录》《彩笔情辞》《太霞新奏》《万花小曲》《丝弦小曲》《北词广正谱》《纳书楹乐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2、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得(Piet van der Inon)将原藏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新刊弦管时尚择要集》三种汇辑成《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台北南天书局1992影印出书,中国戏剧出书社1995年重印。
3、俄国汉学家李福清在丹麦哥本哈根的皇家图书馆与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新发现了《梨园会选古今传奇滚调新词乐府万象新》、《精刻汇编新声雅杂乐府大来日诰日下春》、《新镌精选古今乐府滚调新词玉树英》三种明代戏曲折子戏选集,此中收有大量的南戏散出与佚曲,后由李平主编,汇编成《外洋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上海古籍出书社1993年影印出书。



《外洋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

四、对部门南戏剧作加以校注整理出书。
如《荆钗记》(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59年版)、《白兔记》(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59年版)、《幽闺记》(《拜月亭》)(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59年版)、《杀狗记》(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59年版)、《宋元四大南戏读本》(江苏古籍出书1988年出书)、《琵琶记》(中华书局1960版)、《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古籍出书社1980年版)、《五大南戏校点》(岳麓书社1998年版)、《金印记》(中华书局1988年版)、《连环记》(中华书局1988年版)、《白兔记简注》(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书社1992年版,收录《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破窑记》《金印记》、《连环记》等南戏,并作了订正)。
上述学术界有关南戏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为南戏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和坚固的底子,本编在已有结果的底子上,力图在三个方面有所建立与开辟:
一是突出南戏文献资料的团体性。
本编包罗南戏文本搜集整理与南戏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两部门,对南戏文本的搜集整理,总体上包罗全本与佚曲两大类。



《南戏文献全编·脚本编·琵琶记》

南戏佚曲也是南戏文本的紧张构成部门,从剧目上来看,现只存佚曲的南戏剧目远多于全本南戏,而这些南戏剧目虽仅存部门曲调,但通过这些佚曲,还可略窥这些剧目标故事变节,因此,南戏佚曲也是南戏研究和古代戏曲史研究的紧张资料。而这些佚曲,多散见于明清时期的戏曲选集和乐谱中,需分别从中加以搜辑并考据。
对南戏佚曲的汇辑与整理,自上世纪赵景深、钱南扬、冯沅君、陆侃如等老一辈学者已辑录了128种南戏的佚曲,随着与外洋的交换日益增长,在外洋发现了一批明清时期的戏曲选集,如《风月锦囊》《大来日诰日下春》《满天春》《乐府红珊》等,在这些选会合,收录了很多南戏的佚曲,此中有的是前人未辑录的,因此,本编在前人辑录的底子上,又作了补辑。
在全本南戏类中,又包罗民间南戏文本、文人南戏文本以及经文人改编的南戏文本;对于这些差别作者和改编者之手的文本,本编都加以收录,以表现出南戏因作者身份的差别,出现出差别的面目和风格。
有关南戏的研究资料和论著,迄今尚无体系的整理与出书,一是只作为单本整理出书,如《南词叙录》(现在仅此一种);二是少量地收录在1957年由中国戏剧出书出书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和黄山书社2009年出书的《历代曲话汇编》中,而且有关南戏的研究资料与别的古代戏曲情势如杂剧、传奇、花部等的研究资料稠浊在一起,没有单独地加以辑录与整理;三是专著以外的理论形态如评点、序跋及书信、条记、杂著中的南戏研究资料皆未体系地汇辑与整理。
本编对南戏的研究资料和论著的搜集与整理,包罗差别时期的各种理论形态。



《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

二是表现南戏文本的变异性。
南戏的文本具有变异性的特性,一方面,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会根据观众的观赏爱好对文本加以改编,又因南戏接纳以腔传字的情势演唱,演唱者接纳差别的唱腔,也要对文本加以改动,如接纳余姚腔演唱时,在原曲文中参加了大量的滚调与滚白,便导致同一剧目文本的变异。
另一方面,文人为了提拔南戏的文学与艺术品位,对南戏文本加以修订和润色,不但使得改编后的曲文与原作有了俚俗与高雅之别,而且在情节上也会出现差别;别的,书坊刊刻南戏文本时,为了牟利,标榜旧剧新编,也要对南戏文本加以改编。
如许就出现了同一剧目标差别版本,而差别版本之间有着很大差别,如《荆钗记》差别版本不但详细曲文有异,而且情节也有差别,如末了王十朋与钱玉莲相会的所在有的版本是在庙中,有的版本是舟中。钮少雅云:“古本《荆钗记》,不曰《荆钗》,直云《王十朋》。”“余未识原传时亦如之,后幸得睹元本,始知其全本词文皆与今改本《荆钗记》者大差别耳。”(《南曲九宫正始》 册四【中吕过曲·渔家傲】曲下注)。



民国二十五年戏曲文献流畅会影印本《南曲九宫正始》
有的连剧名都发生了变异,如《白兔记》厥后改成了《咬脐记》。这些差别的版本,对于研究南戏的流变史具有紧张的学术代价,从差别的刊本中,可以窥见到差别时期及差别的改编者的审盛情趣与改编方式,故本编收录了同一剧目标差别文本。
三是加强南戏文献搜集整理的学术性。
现已出书的南戏文献除四大南戏及《琵琶记》等名剧外,大多是接纳简朴的影印的方式出书,缺少须要的校订和整理。本编对所收录的南戏文献均加以标点、订正和整理。
总之,通过昨们的这一工作,欲为南戏研究和古代戏曲史研究提供体系、完备的资料,有助于推进南戏研究和中国古代戏曲史研究的深入和开辟。
凡 例

一、全编分两大部门:作品编、资料编。
二、南戏的下限,根据明代徐渭《南词叙录》所载南戏剧目,将明代初年也确定为南戏的发展时期,故这一时期的长篇戏曲也予以收录。
三、同一剧目标差别版本、选本和佚曲,皆予以收录,按全本、选本、只曲三类先后分列。
四、同一剧目标差别版本按刊刻期间先后分列。
五、本来不分出者,据别天职出,或据内容分出。
六、本来同一曲调连用数曲不分者,次曲起按曲律分作【前腔】或【前腔换头】。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荆钗记》

七、本来曲文不分正衬者,悉依本来。
八、本来舞台提示,脚色初次上场,或有“上”字提示,或无;脚色念唱或有“唱”、“云”等字提示,或无,悉依本来,不作同一。
九、确能考据本来有讹、误、衍、倒者,径作更正,并作校记阐明校改依据,大段、整页漫漶、缺损者,用“阙”、“中阙”等表现。
十、序跋仍依本来位置分列。
解释:
[1] 《闲情偶寄·词曲部·词采第二》,《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54页。
[2]《四友斋丛说·词曲》,《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一集,第464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评论 2

一句话,戏曲是影视小品演出的鼻祖,是一门综合艺术的鼓起,是一个开端
前天 10:03
分享分享您的观点~让昨们一起探究
前天 10:32

热文

所属版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2
0
返回顶部